“挑战杯”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2023年3月19日,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落下帷幕,由我院李凤兰、冯旭老师指导的“秸”尽所能--以秸秆腐熟产业化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队伍荣获银奖!
团队风采
项目名称:“秸”尽所能--以秸秆腐熟产业化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指导老师:李凤兰、冯旭
团队成员:齐天帅、车佳欣、吴学博、赵彪、高玄、冯荷元、姜赫然
项目介绍:“秸”尽所能团队实现国内首创超低温秸秆腐熟技术体系。东北是中华大粮仓,每年产生秸秆近1.3亿吨,秸秆的低效处理严重的制约了东北地区的绿色发展。2017年冬季三下乡社会实践发现大量的秸秆被乱弃于大田。18年团队成员参与秸秆腐熟体系研究,突破了低温秸秆腐熟的卡脖子难题,19年在东北地区进行秸秆腐熟体系推广,不断创新秸秆腐熟技术体系。腐熟通常采用禽畜粪污三明治堆肥的方式,利用坑塘腐熟或条垛腐熟,四季均可做业。团队现已在国家微生物菌种保存中心保存菌株23个,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五项。通过对企业和农村合作社进行技术服务,立足龙江深入推广,累计处理秸秆500万吨,建立腐熟处理点100余个,带动乡村就业2000余人,节约化肥成本4亿余元。
参赛感悟
一个项目的实现需要团队成员的默契配合,“秸”尽所能立项以来,团队成员交流合作,分工明确。车佳欣负责整体的问题陈述,吴学博负责商业计划书的修改并且提出专业性的指导意见,赵彪负责团队的实践安排,高玄负责各种图表的制作,冯荷元负责排版与图片素材的优化,姜赫然负责数据的整理以及项目内容的打磨。作为项目负责人,我负责项目大背景的调研并且带动成员进行实践,带领团队的各位成员从每个环节进行逐一的问题排查,直到最后我们全员确定无误继续开展后续的内容。最后的决赛在北京理工大学举行,我和车佳欣代表团队参与决赛。赛前,我们不断地探讨修改项目的深层内容只为最终能够展现出一个充满活力,厚积薄发的团队,不辜负我们团队成员的期望。团队成员齐心协力斩获银奖,我们会继续努力,团队也会接着传承下去,相信在未来我们肯定会创造奇迹。
采访答疑
1.张春鑫:你未来是否打算继续推进这个项目?
齐天帅:我未来打算继续推进这个项目,在秸秆腐熟之后,下一步要进行加工处理,将腐熟产物抛洒还田。未来我们也会壮大科研团队,让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加入到我们的团队,扩大秸秆腐熟产业规模
2.张春鑫:那么你觉得在活动中获得奖项要具备什么条件?
齐天帅:1.首先需要有充分的实践基础,有充足的内容作为支撑。可以通过三下乡、返家乡大学生社会实践寻求市场痛点,明确项目核心。
2.要热衷于科研,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保证项目的正常推进,认真仔细的打磨项目的细节3.项目的主题应符合国家的大方向,平时可以多关注时政热点明确好项目的立意,作为涉农院校的学生也可以多关心乡村振兴,三农问题,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3.张春鑫:你能否从怎样做好赛前准备工作给参赛队伍提供点建议呢?齐天帅:赛前就不必对计划书和路演稿做大规模思路上的调整,可以完善措辞,修改语病,提前预设评审老师可能会提问的问题并做模拟答辩;临近比赛前平稳好心态,切忌过于紧张,临场发挥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4.张春鑫:这次比赛经历对你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有哪些影响呢?齐天帅:作为一名涉农院校的学生,在未来,我会持续关注国家对于三农问题,乡村振兴等时政热点的最新政策,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科研素养,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为缓解我国秸秆乱弃问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何处理秸秆一直是我国农业一大难题,“秸”尽所能团队实现国内首创超低温秸秆腐熟技术体系在如何快速,便捷,节约成本处理秸秆问题上取得显著效果。“民以食为天”,粮食丰收的前提也是有好土,好环境,处理好秸秆对于农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生命科学学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相关赛事,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在此次竞赛中,学院领导、老师多次指导赛事、听取汇报、加油鼓劲。团队学生克服困难、夜以继日,对作品不断打磨,精益求精,共同为竞赛优异成绩的取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院在本次大赛中荣获佳绩,彰显了生命院学子奋发进取、勇攀高峰的青春风采,更是我院长期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推动创新创业与专业发展有机融合的成果。